全屏 永昌县街道地图 永昌县乡镇地图 试试看!
33地图甘肃省地图金昌永昌县地图[切换城市]-→ 三维地图 网站简介:提供城市三维/卫星/电子地图、区县/街道/乡镇地图、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金昌地图 辖区: 【金川地图 | 永昌地图】 其他: 【地图下载】 【友链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永昌县地图

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永昌县隶属于甘肃省金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境内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是河西走廊的主要产粮区,甘肃省粮油生产大县。另外,零陵郡零陵县旧分置永昌县,后梁开平二年福清也改名永昌县。

中文名称: 永昌县
下辖地区: 城关镇等
政府驻地: 城关镇
电话区号: 0935
邮政区码: 737200
地理位置: 位于甘肃省西北部
面积: 7439.27平方公里
人口: 24.3万人
气候条件: 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著名景点: 鸳鸯池遗址等

目录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
  1. 县情概况
  2. 土地面积
  3. 地形地貌
  4. 行政区划
  5. 人口状况
  6. 动物资源
  7. 植物资源
  8. 矿藏资源
  9. 物产资源
  10. 土特产品
  11. 旅游资源
  12. 水文气象
  13. 自然灾害
  14. 建制沿革
  15. 历史文化
  16. 土壤类型
  17. 区划变迁
  18. 经济建设
古代零陵郡永昌县
福州永昌县
其它永昌县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

县情概况

   1.水文永昌县属内陆河石羊河水系。地表水由祁连山山区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组成,形成东大河、西大河及18条小沟小河,贯穿于县境南北。地表水多年平均总资源量为5亿立方米。其中,东大河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由县城南部入境,全长67公里,年平均径流量为3.20亿立方米,最大丰水年为4.98亿立方米,枯水年为2.35亿立方米;西大河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坡,于县城西南部入境,全长61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54亿立方米,丰水年为2.83亿立方米,枯水年为0.97亿立方米;18条小沟小河的总控集雨面积127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0.81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为0.26亿立方米。永昌县的地下水多系地表水转化而成,据1983年水资源调查,总量为2.?7亿立方米。其径流补给以东、西大河水流渗入为主,占总补给量的70%以上。据历史记载,全县共有大小泉眼5.78万余处,多年平均泉水流量7.01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21亿立方米。诸泉水依其地势汇流形成金川河、清河,纵贯境内北部与东北部。金川河、清河除泉水外,又分别接纳西大河、东大河、西营河汛期部分洪水和非灌溉季节余水。因此,永昌县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同出一源,互相转化,组成西大河——金川河、东大河——清河两大水系。主河流总长约400公里,集雨面积4500平方公里。据水能调查,水能供给蕴藏量为11.6万千瓦,可开发量为3.38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0l亿度。至1991年,已开发利用6264千瓦,年发电量3500万度,占可开发量的18.7%。已建成中小型水库6座,总库容2.16亿立方米。建成小型水电站5座,装机容量133千瓦,年发电量54.35万度,建成机井782眼。
  2,气象永昌县地处中纬度,深居内陆,高山环绕,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常年干燥多风,光照充足,温差悬殊。四季中,春暖回缓,夏无酷暑,秋温骤降,冬季严寒。全年日照时数2884.2小时,年平均气温4.8~C,年平均降水量173.5毫米,年蒸发量2067.9毫米,全年无霜期一般为134天。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在不同的地区气候大不相同:①川区。包括朱王堡镇、水源乡和河西堡乡、六坝乡等地,海拔在1400~17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6.5—7.4~C,最热月(7月)19.2—23.6℃,最冷月(1月)为一零下10.6—10.4~C,无霜期136—144天。年降水量为135~158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884~2933小时。②浅山区。包括北海子乡、焦家庄乡、东寨乡、六坝乡部分地区和新城子镇、红山窑乡的农业种植区,海拔在1700—2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2—6.5~C,最热月(7月)为14.3—19.2~C,最冷月(1月)为一13.1一一10.4~C,无霜期为108~136天。年降水量为158—311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210—2884小时。无明显夏季,冬季长达214天,其余季节只有151天左右。③山区。海拔高度在2500~40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为0—1.2~C,无霜期小于t08天,年降水量31:1—400毫米,年日照时数小于2210小时。无夏季,冬长272天,春秋两季相连。最大的特点是雨量丰富,气候湿润。[9]

自然灾害

  1.地震灾害:永昌位于祁连山北缘断裂带和龙首山南缘大断裂地带,地震活动比较活跃。自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年)至1985年的1842年中,波及该区的大震10次,一般地震?0多次。其中,143~1911年有记载的地震60次,平均约30年1次。1949~1985年有记载的地震13次,平均2.5年1次。1927年5月23日,古浪发生8级大震,波及我县,烈度高达8度,使县城四门俱倒,损毁房舍1.2万余间,民房倒塌4.8万余间,死800余人,伤500余人,死亡牲畜8600余头(匹),地裂缝约2尺左右。此次地震给全县造成了重大损失。
  2.旱灾:从气象角度讲,永昌的年降雨量只有年蒸发量的10%,几乎年年干旱。因此,永昌的种植业是“无水不植”的特殊农业,历史上所记载的旱灾都属于特大干旱。如从东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年)至1957年的1848年中,共记录旱灾22次,平均84年出现1次。1958年以来,经30多年的观测,春旱年发生率为13.6%,伏旱为63.6%,秋旱为18.2%,冬旱为27.3%。
  3.水灾:永昌县的水灾源于局部暴雨和连阴雨。据县气象站调查,1958年以来的31年中,共出现暴雨51次,成灾13次。1987年6月11日出现了永昌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损失总计1897万元。连阴雨一般出现在夏收期,有时连绵数十日,造成小麦等作物生芽、霉烂。1971年8月,阴雨过程曾长达27日。
  4.风灾:永昌县四季均可发生风灾,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在历史上,曾有大风拔树、飞沙走石等记载。1928年4月28日正午,黑风从西北起,顿时天昏地暗,伸手不见指。两小时后,逐渐由黑变黄,傍晚虽见日然无光。1958年以来,8级以上的大风共发生618次,年平均为19.9次,有的年份达40多次。发生于春季的占44%,夏季占23.7%,冬季占18.9%,秋季为13.4%。
  5.冰雹:永昌县冰雹发生期为4~10月,6~8月为相对较多时段,年平均雹日仅1次。由于受地形影响,雹区主要集中在红山窑乡和新城子镇局部地带,南坝、北海子、朱王堡、水源等乡也偶有发生。总趋势是西南多于东北,山区多于平原。
  6.其他灾害
  ①霜冻。永昌的降霜期随地形的增高而渐长,由东北向西南从204天增加到267天。早霜冻出现日期最早为9月2日,最晚为10月15日,平均为9月22日。晚霜冻结束日期最早为3月29日,最晚为6月3日,平均为5月2日。
  ②虫灾。永昌县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蝗害和螟灾。明崇祯十一年(1638),竟达到“蝗虫食禾殆尽”的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县农业科技人员鉴定,永昌县危害农作物的害虫有17种,危害林木的害虫有12种。经过多年防治,虫灾危害现2大大减少。[10]

建制沿革

  以“永昌”命名的行政区域建制最早见于元至元十五年(1278),当时称“永昌路”。明置永昌卫,清雍正三年(1725)改为永昌县,取“永远昌盛”意而名之。
  据境内发掘的石犁和鸳鸯池、毛卜喇、水磨关、二坝、九坝、乱墩子滩、九个井等20多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和大量文物考证,在距今万年前到4000年前后原始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早期,人类就在今永昌县境西大河和东大河流域繁衍生息。商周时为西戎牧地,春秋战国至秦时为月氏诸族牧地。西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冒顿单于遣右贤王逐走月氏,遂为匈奴右地。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出兵河西,逾焉支山,击败匈奴,在河西置武威、酒泉郡。10年后为打通西域,隔绝南羌与匈奴,又将二郡分为武威、酒泉、张掖、敦煌4郡,县地分属武威郡和张掖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分为13州,今永昌县境先后置4县,即武威郡所属鸾鸟县,张掖郡所属番禾、骊靬、显美县。三国魏至西晋,永昌为番禾、显美、骊靬3县地,先分属两郡,后改属武威郡。永嘉五年(311年),前凉王张轨依焉支山置焉支、新鄣2县,属永宁中新置之武兴郡,番禾、显美、骊靬仍属武威郡。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灭前凉。十一年(386年)秦将吕光自立凉州牧,定都姑臧,称后凉。隆安元年(397年),秃发乌孤自称西平王,为南凉;同年,段业叛吕光,改元神玺,为北凉,后凉遂灭,今县地属南凉;隆安五年(401年),北凉沮渠蒙逊灭西凉和南凉,置凉、秦、沙3州,番禾属北凉番禾郡。南北朝时期,北魏凉州领10郡,其中番禾郡领彰(鄣)、燕支(即焉支)2县。西魏时显美属凉州,番禾郡领番禾。北周时,力乾(即骊靬)、鄣、燕支属凉州总管府武威郡,废显美县,其地入姑臧,番禾废郡置镇。隋文帝开皇中期(590年左右),复置番禾县,属武威郡。大业元年(605年),将力乾、鄣、燕支等县并入番禾县,仍属武威郡。唐初仍置番禾县。咸亨元年(670年),于县置雄州。调露元年(679年)废州。天宝三年(744年),改番禾县为天宝县,景龙元年(707年)废,先天二年(713年)复置。广德二年(764年)被吐蕃所陷。咸通二年(861年),张义潮逐吐蕃,克凉州,复归唐朝。五代十国时期,凉州属地均被吐蕃、回鹘、党项诸族占领。至北宋至道二年(996年)归宋领地,隶西凉府。宋景德元年(1004),党项族李元昊攻占甘、凉2州,于景祜五年(1038)在兴庆府(今银川)建立西夏政权,番禾置永州,属西凉府。今金川西圣容寺旁的西夏文石壁,为这一时期的珍贵遗存。南宋宝庆二年亦即西夏宝义元年(1226),成吉思汗出兵灭西夏,重设西凉府。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诸王只必贴木耳筑新城成,赐名永昌府”(《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五年,以永昌王宫殿所在立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立焉”(《元史·地理志》),属甘肃行中书省。永昌之名自此始,沿用至今。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永昌卫,隶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清雍正三年(1725),改永昌卫为永昌县,隶凉州府。民国2年(1913),废州改道,永昌县属甘凉道。1927年废道,各县直属于省。1936年,划全省为7个行政督察区,永昌属第六行政督察区。1936年11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进驻永昌,建立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历时40多天。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昌。9月23日,成立永昌县人民政府,属武威行政专员公署。1955年10月改称永昌县人民委员会,属张掖专署(河西3专署合并)。1961年又分设武威、张掖、酒泉3专署,永昌又归武威专署所辖。1968年5月7日,成立永昌县革命委员会,取代原永昌县人民委员会。1980年,恢复永昌县人民政府。1981年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金昌市,永昌县划属金昌市。[11]

历史文化

  永昌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商周战国时期,曾出现过诸多游牧民族。汉文帝时期,北部匈奴西逐月氏,占据整个河西直至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先后派霍去病两出河西,击败匈奴,陆续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从此将河西地区括入汉王朝版图。其时,今之永昌境内有鸾鸟,番和,骊靬,显美,四县,其中鸾鸟属武威郡,其余三县属张掖郡,均属凉州刺吏部,并在番和设农都尉,管理屯田事宜。东汉,鸾鸟,显美属武威郡,骊靬,番禾属张掖郡。献帝举平元年(194),分凉州之金城,张掖,酒泉,敦煌为雍州,州治武威。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复置凉州,领武威,张掖等七郡;显美属武威郡,番禾,骊靬属张掖郡。鸾鸟县省。西晋,凉州领八郡。番禾,骊靬,显美属武威郡。永嘉中置焉支县永宁中,张轨分武威兴郡,领今永昌境内焉支,新鄣二县。东晋十六国时期,今永昌西部边缘地区属西郡。东晋大兴元年(318),张轨子张 宴 ,另立年号,为前凉。分凉、河、沙三州,领二十三郡。显美、骊靬、番禾属武威郡,焉支、新鄣属武兴郡。太元元年(376),前秦灭前凉。十一年(386),秦将吕光自称凉州牧,定都姑臧 ,为后凉。于番禾县置番禾郡。隆安元年(397),鲜卑秃发乌孤自称西平王,有甘肃西部,青海一部为南凉。同年,段业称凉州牧,改元神玺,为北凉,元兴二年(403)后凉吕隆为北凉沮渠蒙逊,南凉秃发辱檀所逼。举国降后秦,后凉亡。后秦以郭将为番禾太守。县地属后秦。义熙二年(406)后秦封南凉王秃发辱檀为凉州刺史,迁都姑臧 。番禾等地为南凉所有。七年(411)七月北凉沮渠蒙逊入姑臧 。八年(412)十月迁都姑臧 。以后几经反复,于义熙十四年(418)东晋授授沮渠蒙逊凉州刺史。番禾县属北凉番禾郡。南北朝时期,北魏凉州领十郡,其中番禾郡领彰(鄣)、燕支(即焉支)二县。西魏,显美,属凉州,番禾郡领番禾。北周时,力朝乾(即骊靬)、鄣、燕支属凉州总管府武威郡,废显美县,其地入姑臧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复置武威郡(原凉州)领姑臧 、昌松、允吾、番和四县。并力乾、安宁、广城、障、燕支五县地入番禾。唐武德三年(620)于汉鸾鸟古城置神鸟县,与番禾县同属西道凉州总管府。贞观元年(627)废神鸟县,咸亨元年(670),于番禾县雄州。调露元年(679),废州,番禾仍属凉州。神龙二年(706),于汉鸾鸟古城置嘉麟县,景龙元年(707)废。先年二年(713)复置。开元十六年(728)年,于今永昌塔儿湾一带置大斗军天宝三年(744)改番禾为天宝县。广德二年(764),河西没入吐蕃。咸通二年(861),张义潮逐吐蕃,克凉州,洒西复归唐朝。唐末复没于吐蕃。五代十国(907-960),凉州为吐蕃、回鹘、党项诸族占领。梁、唐晋、汉、周割据政权,曾以灵武节度使兼领河西节度使。散于凉、甘、瓜、沙四州的张义潮及其归义军的后裔,也常“自立守将”,朝廷封以节度使或留后等职务。北宋初,凉州仍为吐蕃占领,宋王朝只羁縻而已。至道二年(996),秋七月,朝廷派丁帷清知西凉府,府治姑臧 。领姑臧 、番禾、神鸟、昌松、嘉麟五县。三年(997),全国分十五路,西凉府属陕西路。明道元年(1032)赵德明攻占凉州。景祜五年(1038),李元昊(赵德明子)在兴庆府(今银川)建立西夏政权。番禾置永州,属西凉府。南宋宝庆二年,西夏宝义元年(1226),成吉思汗取西凉府,灭西夏。封窝阔台子阔端为永昌王镇宁河西,后由阔端子只必帖木儿继任。咸淳七年(1271),蒙古国改国号为元。至元十五年(1278),以永昌王宫殿所在地置永昌路,属甘肃行中书省。永昌之名自此始。顺帝至正三年(1343)改设永昌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宋国公冯胜统兵定河西,在金山这阳永昌王署置永昌卫,录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卫治今永昌县城东大街,俗称“大卫”。喜靖二十八年(1549),于永昌卫治置永昌协,设参将一员。统辖卫境内五营 及境外八营兵力。清初,沿用明制。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县,属凉州府。康熙十三年(1656)改设永昌协参将为副将。民国二年(1913),废州改道,永昌县属甘凉道。三年(1914)改县衙为县行政公署,十六年(1927),改称永昌县政府,仍属甘凉道。同年废道,全省设六区,永昌属安肃区,不久撤区,直属甘肃省政府,二十五年(1936),甘肃省分设七个行政督察区,原甘凉道为第六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设威,辖武威、永昌等五县。
  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昌。9月23日,永昌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武威行政专员公署。1955年10月,改称永昌县人民委员会。同年,武威,酒泉二专署合并为张掖,永昌县属张掖专署。1961年,张掖专署分武威,张掖,酒泉三专署,永昌县属武威专署。1968年5月7日,成立永昌县革命委员会,代替永昌县人民委员会。1980年,恢复永昌县人同政府,取消革命委员会名称。1981年2月,根椐(81)国函字14号《国务院关于甘肃省设立金昌市的批复》文件,在原永昌县宁远乡区域内的白家咀设置金昌市,永昌县由武威地区行政公署划入金昌市。[12]

土壤类型

  永昌县从海拔最高4442米、南偏西57度的冷龙岭,到海拔最低1327米、北偏东33度的张家坑,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大致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灰钙土→灌漠土→灰棕漠土→风沙土→盐土。[13]

区划变迁

  1.县境政区的变化
  ①西汉至南北朝时期。今县境内先后置鸾鸟、番禾、骊靬、显美、焉支、新鄣等县,其具体界线虽无从查考,但均位于今东大河和西大河流域中、上游。到后周,废显美县,其地并入姑臧(今武威县),这是一次较大的政区变化。
  ②隋至元朝时期。隋朝,境内务县并入番禾县,基本形成了统一的县级行政区域。之后县名虽多有变更,政区却无大的变动,县的治所开始就确定在今县城址。元朝始以永昌为名设永昌路,行政区划扩大到今武威地区行署所辖各县,这是第二次大的政区变化。
  ⑧清朝时期。据清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重刊凉镇志》载:“永昌卫疆域东抵凉州,西接山丹,北连胡境,南距番族,广一百八十里,袤五百八十里”。但到乾隆五十年(1785),疆域缩小到“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三百四十里”(乾隆五十年本《永昌县志》),这是第三次大的变化。
  2.县内区域划分的变化
  清乾隆时,永昌县辖565庄,设4保、72甲、792牌。民国13年(1924)分为6个区,置72村。民国17年仍辖6区、22保、101甲。民国23年(1934)区改为乡,仍辖6乡,第2年又改乡为区。民国29年裁撤区署、联保改为乡公所,将原6区并为5乡。民国32年,县辖5乡、56保、545甲。到1949年,永昌县辖1镇、4乡、56保、523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辖5区、30乡、117个行政村、428个自然村。1955年撤区并乡,将原8区、48乡合并为l镇、19乡,武威县丰乐区西校乡划为永昌县南坝乡。1958年,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全县改为6个人民公社。1959年6月,县内西河人民公社(包括新城子、河南坝、红山窑、水泉子)划入肃南县,同年9月复归永昌县。1961年将6社划分为25个公社,1964年又合并为13社。1971年11月,肃南县的皇城区划归永昌县,1972年12月又划归肃南县。到1980年,县辖有12个人民公社、2个镇、134个生产大队、974个生产队。1981年,由于成立金昌市,将原县辖的金川镇及双湾和宁远两个人民公社划入市辖的金川区,县辖公社减少到10个,镇1个。从1983年起,实行政社分开的体制,将人民公社改为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行政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1985年,新城子、朱王堡撤乡建镇。1993年,北海子乡与城关镇合并,成立城关镇人民政府。1996年,城关镇、朱王堡镇、河西堡镇三镇被列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0年,水源、东寨撤乡建镇。至2003年底,全县共辖6个建置镇、4个乡,10个社区,111个村民委员会,917个村民小组。[14]

经济建设

  永昌地域广阔,土地肥沃,农业土地资源开发潜力颇大,其中现存耕地58万亩是河西走廊的主要产粮区,甘肃省粮油生产大县,1994年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每年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占全省的十五分之一,商品油占全省的九分之一,甜菜、黑瓜籽、大豆均已形成规模种植。森林覆盖率高达12.1%。南部祁连山原始森林苍郁丰茂,松杉柏桦,破土生金。西大河、东大河、金川河三河沿崖杨柳成林,封山育林工程浩大,成效卓越,造林面积14万亩,有效地防止了风沙移山,禾稼受害,维护了植被完整,生态平衡。祁连山终年积雪形成的雪水资源,不仅养育了永昌的高产农业,而且也使永昌的水产养殖形成规模。本地鱼种鲫鱼、鲤鱼、草鱼销售市场良好,从美国引进的世界四大名鱼之一的虹鳟鱼早已饮誉丝绸之路。
  县境内有中央、省、市大中型企业20余家,以冶金、化工、电力、铸造等行业驰名全国,有力地带动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向前发展。永昌县工业示范区在1995年被确定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全县工业涉及粮油加工、矿业采掘、建筑材料、金属冶炼、纺织地毯、机械制造、造纸等22个行业,160多个品种。其中部分产品已获得全国全省名牌产品的盛誉,也有部分产品问鼎海外。 目前,永昌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社会保险保障等各项事业都已同步齐飞;交通、通讯、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立体交叉,相辅相成。县内基础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城市道路宽阔笔直,楼房林立;商业服务渐趋一流,食宿之地、购物中心、娱乐中心和游览场所众多,分布均匀,质量上乘,强化了城市服务功能。

古代零陵郡永昌县

  东吴孙皓元兴元年~天纪四年(264~280),分泉陵县,置祁阳、永昌二县(另一说是民国《祁阳县志》载为东吴孙亮二年,即公元257年设县),祁阳县设县治(县城)于今祁东县金兰桥镇新桥头村,因县治地处古祁山(指衡南县之祁山,衡南称岐山,祁阳则算祁山)之南,故名祁阳。永昌县设县治于今祁东县砖塘镇烟合岭。当时祁阳境域限于清江流域和湘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及今衡南县一部分地方。至两晋、南北朝时期,祁阳隶属未发生变化。 隋开皇九年(589),撤并州县,祁阳、永昌二县并入零陵。唐武德四年(621),恢复建置,永昌县并入祁阳县,祁阳县域面积扩大了一倍,达到3800多平方公里。不久废县。唐贞观四年(630),重新恢复祁阳县,仍属零陵郡。同时,将县治迁至老山湾(今祁阳县茅竹镇老山湾村和茶园村一带)。这时祁阳不仅版图扩大了,而且县治也迁到濒临湘江、交通方便的“四达之衢”的新址,经济、文化有了新的发展条件。其时手工制陶业最为发达;虽经“安史之乱”,而“湖湘尚宁”,以至唐末,经济、文化一直是发展的。1952年4月,将原祁阳县的东北部地区划出,另置祁东县。永昌县辖区大致为今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东部以及今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南部。零陵郡郡治位于泉陵县(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辖区大致为今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西部、邵阳市南部、广西桂林市。

福州永昌县

  福清市简称融。公元699年(唐圣历二年),析长乐东南太平、感德、崇福、山亭、孝义、万安、长乐、永乐8乡置万安县,隶于泉州(今福州)。742年(天宝元年)改名福唐县,隶于长乐郡(今福州)。元和三年(808年),长乐县并入福唐县。元和五年(810年),复析出置长乐县。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改名永昌县,隶福州。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名福唐县。

其它永昌县

  南朝宋孝建二年(455)侨置,故治在今四川郫县唐昌镇。历经宋,齐,梁,大约在西魏、北周时候撤销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33三维地图】网址www.33map.net,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33map.net)-33地图 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